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 明史紀事本末第一段史事:
(一)《明太宗實錄》,卷222,永樂18年2月;《太宗實錄》,卷223,永樂18年3月:
「山東蒲臺縣妖婦唐賽兒作亂」,「賽兒,縣民林三妻,少好佛誦經,自稱佛母,詭言能知前後成敗事,又云能剪紙為人馬相戰。」
巫仁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 明史紀事本末第一段史事:
(一)《明太宗實錄》,卷222,永樂18年2月;《太宗實錄》,卷223,永樂18年3月:
「山東蒲臺縣妖婦唐賽兒作亂」,「賽兒,縣民林三妻,少好佛誦經,自稱佛母,詭言能知前後成敗事,又云能剪紙為人馬相戰。」
時間:民國91年12月29日(星期日)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10樓視聽教育館
議題:
序次 | 時間 | 內容說明 | |
報到 | 8:50-9:10 | ||
會務報告 | 9:10-10:00 | 林麗月理事長 巫仁恕秘書長 |
|
開幕式 | 10:20-10:30 | 呂士朋教授主持 | |
報告 | 10:30-12:15 | 《明史紀事本末》研讀報告 | 備 註 |
主持人:張哲郎教授 報告人:邱炫煜、 巫仁恕、 鄭永昌、宋惠中、 衣若蘭、何淑宜、唐立宗 |
報告人時間每位十至十五分 | ||
午餐時間 | 12:15-1:30 | 敬備餐盒請大家享用 | |
報告 | 1:30-3:00 | 《明史紀事本末》綜合研討 | 討論綱要 |
主持人:徐泓教授 引言人:徐泓教授、 邱炫煜教授 討論人:吳振漢教授、 王鴻泰教授、朱鴻教授、 林麗月教授 |
1.成書背景、作者與編輯群之分析 2.選題、編輯與選材的原則 3.史源之比較 4.史論與史事的對應 |
||
中場休息 | 3:00-3:20 | 茶敘 | |
討論事項與 臨時動議 |
3:20-4:10 | 1.典籍研讀會讀本案 2.籌組參加第10屆國際明史學術研討會案 |
|
閉幕式 | 1650-1700 | 理事長林麗月理教授主持 |
※自本屆開始,年會不冠屆數,改以理監事屆數命名。
邱炫煜節略*
一.校讀《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平徐鴻儒〉之後,對於徐鴻儒之亂的始末,得到了初步的認識。
緣於明末白蓮教徒王森,另創聞香教,在北直隸的教徒,橫 跨數省,聲勢浩大。王森死於萬曆四七年(一六一九),其教派繼承人王好賢(王森第三子)、山東之徐鴻儒,景州于弘志密約於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八月中同時 舉兵,惟徐鴻儒因故於五月先期舉兵,于弘志繼踵於六月起兵據武邑白家屯,欲取景州以應鴻儒,結局雙雙被捕正法,同年十月亂事平定,十一、十二月明廷獻俘奏 凱、敘平妖功;王好賢則逃亡,至天啟三年十二月才於揚州被捕。是以《明史紀事本末》本卷之中,敘述平定徐鴻儒、王好賢、于弘志之亂始末,卷名即為〈平徐鴻 儒.附王好賢、于弘志〉。王好賢為王森之子,在教中地位崇高,徐鴻儒則實際領導舉事,故而成為主角,于弘志起兵則如曇花一現,迅速為官軍所平定。清初查繼 佐《罪惟錄》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論曰:
賊鴻儒為王好賢經營二十餘年,而好賢名不彰,夫為賊求知名亦不易哉!嗟,知名賊亦似有福在矣。以賊名究不名賊,又不入此例。梁家樓彷彿《水滸》演義,以彷彿學為賊,知名,更一奇哉。[I]
濱島敦俊教授(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何淑宜2002/4/27
一、前言
關於《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問題,早期學者多認為主要參考自高岱《鴻猷錄》、張岱《石匱書》、談遷《國榷》等,近來經過多位學者的重新校讀,發現谷氏團隊撰寫此書時,參考底本多樣而豐富,往往隨主題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參考資料。
本書卷51〈更定祀典〉,專記嘉靖一朝議禮諸事。因此在選擇校勘的史著時,除編年體類的材料外,另也選取部份典制類史著、紀傳體資料與諸臣文集互校。以下為主要選取的材料:
研討會論文:
(一)論文題目:另類支配--明代南贛諸盜的興起及其家族發展
發表人:唐立宗(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助理)
(二)論文題目:明末寺院經濟之研究--以雲棲寺、雲門顯聖寺、天童寺為分析中心
發表人:徐一智(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中正大學歷史所博士班)
時間:西元2001年12月16日上午9:50-10:4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誠101教室
研討會性質:公開演講,及「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第七屆年會,歡迎各界人士參加。
時間:2001年8月25-30日
地點:福建武夷山
簡介:本研讀會在召集人張哲郎教授帶領下,赴福建武夷山出席大陸「明史研究學會」舉辦的「第九屆國際明史學術討論會」,計會員共27位出席,會中發表論文六篇。
邱仲麟*
前言
姚旅所撰《露書》,以往學者提及者不多。謝國楨先生在四十年前(1960年)所著的《明清筆記叢談》中,曾對《露書》予以簡要介紹。書中認為該書各篇中,「以風篇、錯篇記當時的事實,最為詳核。」又云:「他曾遊歷京洛,北上太原、洪洞、大同,南涉嶺海,還到過雲南。所經過的地方,人情風俗,節候風氣,戲劇樂舞,都有所記述。還記載了些朝鮮、琉球、越南諸國及西南少數民族的習慣;以及西洋利瑪竇等人東來的事蹟。」謝先生認為其中有很多可採的資料,例如有關樂器各條,「很可供音樂家的參考。」書中所記的雲南火把節的資料,「也有其參考價值。」另外,謝先生又舉到書中所記關於歐州人東來的事蹟,以及煙草傳入中國的事實,都是不錯的史料。 [1]
昔日讀謝國楨先生書中此段記述時,遍查臺灣各圖書館,均未見收藏該書,深以未能通讀全書為憾。五年前,《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刊行,於該叢書子部中見《露書》, [2] 惜以正撰寫博士論文,未能細讀。近日細讀此書,殊覺當中所載,誠如謝國楨先生所言,極富史料價值,爰是將書中關於明代社會經濟方面之史料,予以進一步介紹,以為明代研究之助。 閱讀全文
邱澎生(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2001年元月)*
(本文修改後,發表於《台大歷史學報》26期)
(一)「數目字管理」中的經濟、法律與文
(二)「數目字管理」的洞見與限制
徵引書目
大歷史觀」(macro-history)、「數目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是黃仁宇先生成學以來所極力宣揚的史學概念,前者是這種史學概念的統稱,後者則是這種史學概念的實際操演。何謂「大歷史的觀點」?黃先生直指稱是:「即是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1] 所謂「技術上的角度」,則正是他強調的「數目字管理」概念: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現代化的社會,它能夠將整個的社會以數目字管理。因之社會裏的成員,變成了很多能相互更換(interchangeable) 的零件;更因之社會上的分工可以繁複。法律既以私人財產權之不可侵犯作宗旨,也能同樣以數目字上加減乘除的方式,將權利與義務,分割歸併,來支持這樣的分工合作。這在推進科技的發展中,產生了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條件……以農業組織作國家基幹,注重凡事維持舊有的均衡;以商業組織作國家基幹,則注重加速交換 (exchange)。時代愈進化,後者愈能掌握科技,而前者的弱點更為暴露,其國民對其政府之無能益抱不滿。 [2]
時間:民國89年10月22日9:30-11:30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大樓誠202教室
內容:邀請廈門大學歷史系楊國楨教授(政治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專題演講,題目為「明末的民風:蔡獻臣《清白堂稿》評介」
資料出處:《明代研究通訊》第四期,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