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25年年會(第十五屆第一次)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目前預訂於1月18日(星期六) 下午13:00整,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A904會議教室)召開第十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除近一年來的會務報告外,也將舉辦「新秀論文發表會」,邀請四位青年學者發表研究成果。精彩可期,祈請 台端共襄盛舉,切磋指教。

時間:民國114年1月18日(星期六) 13:00-16:5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A904 會議教室)
地址:106 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主辦單位: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25年會暨新秀論文發表會議程(點此下載議程PDF)

時間

事項說明

13:00-13:10

報到(含繳交年費)

13:10-13:30

陳秀芬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理事長

2024年會務報告

青年學者論文發表會

發表人

報告題目

13:30-14:00

吳挺誌
賓州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

王朝下的非漢民戶:
明帝國西北平涼的蒙古戶及其生計(摘要下載

14:00-14:30

蕭子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地緣政治視角下的
明代邊疆整治:以松潘為中心
摘要下載

14:30-14:50

綜合討論

14:50-15:30

茶敘

15:30-16:00

何幸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

體制與成規:
明代官僚系統下的修史活動
摘要下載

16:00-16:30

廖子萱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博士生

冒亂宗支:
明代宗室的非婚生子女問題
摘要下載

16:30-16:50

綜合討論

※青年學者論文報告,每人發表 30 分鐘,綜合討論 10 分鐘。

「明清史研究論壇︰旅行、出版與情感書寫」紀要

紀要人:梁凱棋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於2024年12月6日,假政大公企中心,舉辦「明清史研究論壇︰旅行、出版與情感書寫」。陳秀芬理事長在開幕致詞時,介紹明代研究學會成立時的歷史,並提到本次研究論壇的演講主題,在過去受到的較少關注,故期望透過本次三場演講,提供不同的學術視野與觀點。

  第一位講者是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pstate)、目前於中研院近史所訪問的林倩萱(Nicole Richardson)教授,主題為「死與少女︰明末降神會中之父親哀傷」。林教授透過研究明末一位退休士人葉紹袁在其女葉小鸞死後十年所舉行的降神會,探索晚明時期的父女情感和人間與靈界之間的溝通儀式。首先,林教授介紹葉紹袁的生平和家族成員,探討葉紹袁與其三女葉小鸞之間的父女情感,並說明葉紹袁在1636年集合妻女之作品所撰成的《午夢堂集》,為其了解葉家經歷之基礎。林教授接著介紹葉紹袁在《午夢堂集》裡的作品《窈聞》(1634)、《續窈聞》(1635)和《瓊花鏡》(1642),其中尤以《瓊花鏡》尤為重要,記錄了葉紹袁透過方士朱懋設置銅鏡,以召喚女兒葉小鸞的亡魂,且為葉小鸞留下畫像的過程。

  第二位講者是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賴信宏教授,主題為「偽托、彙編、重印:明末武林書坊出版下的文言小說」。首先,賴教授說明其研究主題是由魯迅批評《唐人說薈》誤人不淺的言論所發想,透過探討偽托、彙編和重印三個方面,去重新溯源文言小說的出版歷程。賴教授在說明偽托時,列出多個例子說明《唐人說薈》出版時出現偽脫、篡改原書和刪節等情況,而究其緣由,則可追溯至明朝時期問世的《古今說海》和《五朝小說》。之後,賴教授以晚明江南地區的出版變化為切入點,去講述各版彙編的情況,從中一窺當時湖州和杭州的書籍銷售模式和活動。他在調查後發現,「同板重印」現象可上溯至各個主要書坊和合作夥伴,而實際彙編者很可能是鮮為人知的心遠堂主事張遂辰,因其參與過許多書籍的校閱和編纂等出版活動。最後,賴教授重申「同板重印」的出現原因,用許多照片去比較「同板重印」的情況,說明此為武林書坊特有的商業行銷模式。

  第三位講者為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林侑毅教授,主題為「被誤用的朝鮮燕行文獻︰談燕行錄的生成過程與閱讀、再生產」。首先,林教授透過三份史料的內容對比,說明史料內容或會有虛假成份,故《燕行錄》雖稱為史料,但某種程度上也是被誇大的史料。林教授續解釋《燕行錄》的定義是指一連串的文獻,可分為私人文集、成卷和成冊的《燕行錄》,並說明《燕行錄》的研究發展歷程,從中整理出不少重要文獻,如《同文彙考》、《歐羅考》等。之後,林教授介紹燕行使節團成員及其任務,包括正使負責外交任務、通事負責沿途口譯,另有醫員、畫員隨行,等等。其中又以子弟軍官筆下的紀錄最為有趣,因其記載了朝鮮使節團與中國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另外,《燕行錄》的特色為次韻詩,可下分為同代次韻詩、隔代次韻詩和隔代異國次韻詩,乃前人與後人之間的文字交流與參考,因此林教授提醒在研究《燕行錄》時,不能只看單篇文獻,以免有斷章取義之虞。而漢文本及諺文本在經過重編、轉譯後,往往會造成內容上的差異,導致不同時代形成各式各樣的《燕行錄》,可能有不同的存在意義。最後,林教授介紹《燕行錄》中的航海圖,故《燕行錄》也存在與海洋史研究互動與對話的可能性。

  在提問環節中,陳秀芬教授希望了解葉紹袁為亡女留照是為了祭拜女兒,還是純粹為了慰藉個人思念之用?對此,林倩萱教授沒有確切答案,但推測葉紹袁可能是希望將女兒的畫像掛在家中牆上,以資留念。另外,針對林侑毅教授的題目,中研院近史所蕭琪博士好奇讓朝鮮婦女閱讀《燕行錄》的原因為何?林教授表示朝鮮的女性教育強調儒家綱常教化,但內容較單調。因此當家族男性經歷異國體驗返家後,常引起家中女性的好奇,故後來閱讀《燕行錄》,便漸融入朝鮮婦女教育之中。三場演講結束後,本次研究論壇完滿結束,在場學人亦於會後交流過程中獲益良多。

「史家新技藝——AI與明清史研究工作坊」紀要

紀要人:林祐安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政大歷史系與清大人社學院,於2024/06/11舉辦「史家新技藝:AI與明清史研究工作坊」。開幕致詞時,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理事長暨政大歷史系特聘教授陳秀芬老師,表示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是為了探討AI在歷史研究上的應用可能性,將針對此一課題進行三場學術演講與座談。

  第一場演講的主講人是中研院近史所林峻煒博士後研究員,主題為「卡片技藝的智慧再生: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AI」。林博士首先從不少研究者都可能遇到的研究困難點說起,接著則介紹了對此有用的應對方式,即是德國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提出的卡片盒筆記法,該筆記法有助於研究者建立起連貫且可追尋的知識脈絡,讓研究者能夠更加清晰的思考、重組乃至於創作出新研究。而將AI加入到卡片盒筆記法的應用中,則更有助於研究者整理日漸增加的卡片筆記,同時由於資料來源大都來自研究者的筆記,因此此處的AI應用也較不會有虛偽造假的疑慮。

  第二場演講的主講人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蔡宗翰研究員,主題為「大型語言模型輔助歷史研究的實踐」。一開始,蔡老師先講解ChatGPT的本質是大型語言模型,以及其類似「文字接龍器」定義。之後則開始分享利用ChatGPT在明代著名邊患歷史事件「成化犁庭」上,針對文本分析時,AI發揮的輔助作用與操作實務。蔡老師利用ChatGPT與其他資料庫等工具,以「文本軍事段落分析」、「辨識文本中地名」與「找出《明實錄》和《朝鮮王朝實錄》對讀段落」三階段的操作,讓需要由研究者進行分析的文本數字,降低了99%。此外透過這些AI查找的段落,也能發現一些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課題。而除了分享操作實例外,蔡老師也分享了大型語言模型目前在歷史研究的侷限性,以及生成式AI在歷史教育上的未來展望。

  第三場演講為清大人社院長李卓穎老師以及其課程學生輪流主講,講述他們利用ChatGPT在歷史論文撰寫上,選擇三項課題的實際操作經驗與心得,分別是:ChatGPT在查找文獻、協作研究大綱與發想課題、撰寫論文正文等方面的作用。清大同學們認為ChatGPT對於文獻查找的能力頗為不足,需要使用者頗費心力才能有些許收穫,且有時會有虛偽造假的文獻產生。在協作研究大綱與發想課題上,則多為籠統、不夠具有問題意識的結果,但其中使用者不斷精進與修正對於ChatGPT指令的過程,有助於幫助使用者思考研究課題。最後在撰寫論文正文方面,ChatGPT對於史料的插入與擴寫,則有不錯的成果,不過段落間的連貫性偏差。而最後的結論,清大同學們認為若是在使用者以自身寫作經驗進行正確引導,AI生成的文字仍然能夠對於撰寫歷史學論文有所助益。

  而三場演講結束後,本次工作坊便進入尾聲,並且在諸位與會者意猶未盡的交流談話中,圓滿落幕。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19年年會(第十二屆第一次)

本會訂於民國108年2月16日(星期六)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召開2019年明代研究會員大會暨新秀論文發表會。除進行會務報告,更邀請6位年輕學者發表研究成果,精彩可期。敬邀您撥冗與會,彼此共同切磋。

時間:民國108年02月16日(星期六) 10:00 - 17: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大樓四樓)
主辦單位:中國明代研究學會、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時間

事項說明

9:30 – 10:00

報到、領取資料

10:00 – 10:30

會務報告

10:30-12:00

青年學者論文發表會(第一場)

主持人

報告人

報告題目

徐泓教授

莊郁麟
(臺師大歷史所碩士)

存史與失節:危素歷史評價探析

曹依婷
(政大歷史所碩士)

楊繼盛與「忠臣楊繼盛」之間:一個明代忠臣之再詮釋(摘要

12:00 – 13:30

午餐(敬備餐盒)

13:30 – 15:00

青年學者論文發表會(第二場)

主持人

報告人

報告題目

邱澎生教授

劉斐
(清大歷史所碩士)

尺牘所見明代士人的禮物(摘要

吳震坤
(中央歷史所碩士)

  溫體仁與崇禎時期的朝政(摘要

15:00 – 15:20

茶敘

15:20 – 16:50

青年學者論文發表會(第三場)

主持人

報告人

報告題目

張哲郎教授

顏瑞均
(暨大歷史所博士)

明代學田的管理模式(摘要

陳建宏
(臺師大歷史所博士)

天津巡撫與明末海運濟遼(摘要

16:50 – 17:00

閉幕

唐立宗教授報告:「讀兩篇〈利瑪竇葬地居舍記〉」研讀資料

明代筆記史料研讀會,此次邀請唐立宗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報告,講題為:「讀兩篇〈利瑪竇葬地居舍記〉」,附檔為本次研讀資料「陸夢龍〈欽賜大西洋國士利瑪竇葬地居舍記(代)〉」。

附檔連結:陸夢龍〈欽賜大西洋國士利瑪竇葬地居舍記(代)〉

汪道昆與《太函集》

徐泓(東吳大學歷史系)

研讀會時間:民國九十三年3月13日(周六)10:00- 12:00
研讀會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討論室
研讀會出席人員:呂士朋、王德毅、孫雲生、張哲郎、徐泓、林麗月、朱鴻、張璉、文仲瑄、何淑宜、宋惠中、邱仲麟、邱澎生、尤淑君、陳怡行、陳啟鍾、鄭樑生、吳正龍、張皓政、張繼瑩、謝崇熙、唐立宗、吳惠雯、林修合、陳怡行、翁健鍾、黃千蕙、林秀靜、何佩馨、黃素慧、張家豪、陳依婷

大綱

1. 文韜與武略:後五子與兩司馬
2. 交友:王世貞、胡應麟、梅鼎祚與戚繼光及張居正 –附論所謂伯玉、元美不和說
3. 亦為貨殖、處士及俠客立傳:《太函集》及其主要內容
4. 復古與創新 閱讀全文

有關明代「法律人」形成與演化的史料

邱澎生

主要研讀史料:丘濬,《大學衍義補》;王樵《讀律私箋》、王樵《方麓集》(特別是其中卷6的〈西曹記〉);袁黃,《寶坻政書》(收入《了凡雜著》);王肯堂《律例箋釋》;王明德,《讀律佩觿》;「訟師秘本」(《折獄明珠》)

一‧「法律人」的操作性定義:

以研讀法律條文、參與司法訴訟為基本職業或主要謀生憑藉者。明清時代出現的幾種重要「法律人」:胥吏;幕友;官員;訟師(「訟棍」,或「歇家」)。

二‧明清「法律人」出現的幾種關鍵制度性背景:

(一)審轉制度運作下,對「適法」(法律適用)專家的需求:刑部做為法學家的重要養成場所、由京師積年胥吏到地方官員延聘幕友。

(二)成案管理制度運作下,對「比附援引、修法、立法」專家的需求:中央與地方胥吏(刑書)的掌理各類成案、中央刑部「律例」與其他部會「則例」體系的增刪、地方「省例」的編纂與發布、中央與地方編輯刊布的法律「案件匯編」(如《駁案新編》、《審判擬式》)。

(三)藉市場機制流傳販售的法律知識:法律註釋書與政書的編寫與出版、訟師鈔寫張貼的「廣告」、紳商或工商團體(會館、公所)刊刻豎立的碑文、「訟師秘本」與其他各類法律「案件匯編」(如《說帖輯要》、《刑案匯覽》正‧續‧三編)的編輯出版。 閱讀全文

平糴、給米與施粥:祁彪佳日記所顯示的荒政運作程序

張繼瑩先生

時間:民國九十二年11月15日星期六下午2:30-5:00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勤大樓四樓歷史系會議室
參與人:王德毅、王鴻泰、朱鴻、文仲瑄、何淑宜、呂士朋、宋惠中、吳大昕、巫仁恕、林麗月、邱仲麟、邱澎生、尤淑君、徐泓、張璉、張哲郎、陳怡行、陳啟鍾、鄭樑生、賴惠敏、吳正龍、張皓政、張繼瑩、謝崇熙、唐立宗、吳惠雯、林修合、陳怡行、翁建鍾

一、前言

前人對於明代荒政的研究主要關注於制度面的探討以及制度設施的目的,因此對於荒政的運作程序並沒有詳細敘述與研究。本文因利用祁彪佳的日記資料,可以較清楚探究處理荒政的運作程序,可以彌補過去研究較為忽略的部分。

祁彪佳(16021645)是少年有為的政治人物兼具儒生的氣質,[1]於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時年21歲。次年任福建興化推官。天啟四年(1624)前往赴任,然當地吏民因其少年得志,而起輕視之心。然而,祁彪佳才氣縱橫卻溫蘊謙虛,處理政務又出類拔萃,在地方上很快獲得認同。[2]在閩經過三年不論刑獄、民情、治軍都頗有斐績。[3]可見他對於行政事務與民情掌握相當有天分。 閱讀全文

《明史紀事本末‧平河北盜》校讀

陳怡行

(本講義第二部分遺失,讀者可參考陳怡行 ,〈《明史紀事本末》卷四十五「平河北盜」校讀〉)

時間:民國九十二年10月25日星期六下午2:30-5:00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勤大樓四樓歷史系會議室
參與人:王德毅、王鴻泰、朱鴻、文仲瑄、何淑宜、呂士朋、 唐立宗、吳惠雯、宋惠中、吳大昕、巫仁恕、林麗月、邱仲麟、邱澎生 、林修合、陳怡行、徐泓、尤淑君、張璉、張哲郎、陳怡行、陳啟鍾、翁建鍾、謝崇熙、吳正龍、鄭樑生、賴惠敏、張皓政、張繼瑩

壹、前言

《明史紀事本末》向為研讀明史所必備的案頭書,其評價甚高。自明史學會開始校讀《明史紀事本末》之後,問題浮現。關於《明史紀事本末》的幾項共通性的錯誤,之前的校讀中已詳細說明,故不贅述。另外關於《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史識部分,則有必要提及。《明史紀事本末》共有八十篇,將有明一代三百多年史事,以專篇方式呈現。關於篇名的選定,唐立宗先生在校讀〈平南贛盜〉中說明篇名的問題。[1]關於史源的部分,則每篇取材的版本不一,並非專以某部書做為取材的標準,邱炫煜先生就此也進行了全面性的分析。關於史識方面,徐泓老師發表的多篇校讀中,皆兼論其選材標準,選材標準取捨,便牽涉到史識的問題。

《明史紀事本末》雖為谷應泰所著,但實則由谷應泰於浙江提督學政任內,[2]延攬一批文人學士協助他編纂而成。[3]因此,或一人撰寫一至數篇,再將蔣棻的《明史紀事》改為各篇目結論的「谷應泰曰」這一部份。至此,可以發現一個問題,也就是每篇的撰寫者或不同人,而谷應泰藏書亦多,可參考援引的書籍因個人的取捨而有所不同,故,每篇的史源便有所不同。 閱讀全文

由相關史料反思明清的社會與身份感覺

岸本美緒

時間:民國92年8月23日星期六下午2:30-5:00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勤大樓四樓歷史系會議室
參與人:王德毅、王鴻泰、朱鴻、文仲瑄、何淑宜、呂士朋、宋惠中、吳大昕、巫仁恕、林麗月、邱仲麟、邱澎生、尤淑君、徐泓、張璉、張哲郎、陳怡行、陳啟鍾、鄭樑生、賴惠敏、吳正龍、張皓政、張繼瑩、謝崇熙、唐立宗、吳惠雯、林修合、陳怡行、翁建鍾

1.中國身份制度史的幾箇側面 

  • 「官-民」「士-庶」
  • 「主-僕」「家長-雇工人」「主-佃」
  • 「良-賤」
    • *日本江戶時代的身份制度「武士」「百姓(農民)」「町人(工商)」
    •  法國“舊制度”時代的身份制度「神職」「貴族」「平民」
  • 等級與身份/世襲團體與個人
    • 怎樣了解中國身份制度的全體結構? 以明清時代的“賤”的感覺為切入點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