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論文集》

臺北市:東吳大學歷史學系,2008。
各篇論文摘要可參考本站「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研討會參與學者名單」。

第一冊
【序】
台灣的明史研究六十年(徐泓)

【專題演講】
從〈放生河約說〉看明代中後期江南士大夫家族(濱島敦俊)

【社會變遷】
宗族與風俗: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的縮影──以浙江餘姚江南徐氏為例(常建華)
正史與野史、史實與傳說夾縫中的江陰之變(1645)(黃一農)
明末士風的異變與社會(牛建強)

【地域社會】
明末清初的抗租與地域秩序──關於江南三角洲的蘇州府、松江府(森正夫)
明代陝西的族譜書寫(王昌偉)
明代國家權力在基層社會的延伸(方志遠)
嘉萬間潮州寇亂與婦女故事(黃挺)

【儒學與士人】
關於明末義大利耶穌會士畢方濟奏摺的幾個問題(湯開建)
講學與政治──以明代北京的講學活動為例(翁健鐘)
明儒李邦華的治世與殉國(吳振漢)
再論明末士人的抉擇──近二十年的研究與創新(王成勉)

【政治制度】
《崇禎曆書》的生命史與中西曆算之爭(祝平一)
明代嘉靖至萬曆時期變革自救的政治走向(田澍)
明代舉人數量及進士平均中式年齡考述(郭培貴)
密疏與嘉靖皇帝理政方式的轉變(王劍)
明代京官之朝參與注籍(高壽仙)

【年事、戰爭與社會】
明清衛所制度與華北基層社會變遷──以河北蔚縣為中心的討論(郭慶平)
王直、萬表、俞大猷──明代嘉靖倭寇時期的官、盜關係(山崎岳)
俞大猷等之用兵與張璉之飛龍終極(馬楚堅)
明北京行都督府考(于志嘉)
明初親軍衛初探(李新峰)

第二冊
【文人文化】
文酒之會:明代江南文人的城市游樂與文藝社交(王鴻泰)
朝鮮侵略與呂宋貿易:十六世紀末,加藤清正的「唐船」派遣計劃(中島樂章)
清閑與戒懼──從陳繼儒見晚明文人心態(涂柏辰)

【市鎮發展】
明代若干市鎮興起的個案分析(樊樹志)
淺議明清江南市鎮的行政管理(張海英)
明代市鎮史研究的相關問題──以長江中游地區為中心(任放)
明清江南市鎮志的園第書寫與文化建構(巫仁恕)

【政治文化】
清代人士的明十三陵與景帝陵情懷(朱鴻)
明代宦官教育三題(梁紹傑)
一體之心,不容自已──王學士人對祭祖禮的闡釋與祠堂建設(何淑宜)
中國近世城市與禮的威力(井上徹)

【地方吏治】
熊廷弼與東林──以南直隸提學御史任內杖殺諸生芮永縉事件為例(喻蓉蓉)
嘉靖大倭寇時期地方官員的活動──以縣級官員的活動為例(吳大昕)
清初土寨秩序的解體──以山東、河南為例(佐藤文俊)

【文學、藝術與宗教】
《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馬孟晶)
明末清初犀角雕人物乘槎的時代意涵(陳慧霞)
故國遺民與民間造神──鄭成功信仰的成形與發展(高致華)

【經濟發展】
明清東南山區的森林砍伐與燃料問題(宋惠中)
「得利」原則:明中晚期水利政策的倫理面向及其實踐(李卓穎)
近世以來福州的城市火災、火政與火神信仰(陳怡行)
劣幣與良幣:論明憲宗一朝的貨幣政策(張瑞威)

第三冊
【專題演講】
明清帝國的空間(汪榮祖)

【中外關係】
明朝士大夫的安南觀(陳文源)
洪武大移民:來自湖南瀏陽的新例證(曹樹基)
明代洪武永樂時期北部邊防軍事領導體制的演變(胡凡)
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邱仲麟)

【制度變革與社會變遷】
明清戶籍制度的演變與其所造文書(欒成顯)
明代的捐納:財政與社會(伍躍)
從明朝檔案看明末廣東社會(甘利弘樹)

【商業、商人與法律】
明清晉商與關公文化(張正明)
由明代律例註釋學發展看商業與法律的互動(邱澎生)
明代的公共資本市場(卜永堅)
明代的商人、商業與徽州社會──萬曆《歙志》研究(王振忠)

【史書與思想】
晚明史家何喬遠著述考(錢茂偉)
明末地圖與公牘──地域性政書的出現(大澤顯浩)
《西銘》與《孝經》:兼論晚明「孝」的形上本體思想(呂妙芬)

【財經政策】
也評黃仁宇著《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李龍潛)
萬曆年間的鹽法改革與明代財政體系演變(黃國信)
邊鎮糧餉──明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1531-1602)(賴建誠)

【史書與史學】
商輅與《續資治通鑑綱目》(王德毅)
《明史‧職官志三‧僧、道錄司》補正(何孝榮)
試述(萬曆)《杭州府志》的編修特點(張英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