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炫煜節略*
一.校讀《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平徐鴻儒〉之後,對於徐鴻儒之亂的始末,得到了初步的認識。
緣於明末白蓮教徒王森,另創聞香教,在北直隸的教徒,橫 跨數省,聲勢浩大。王森死於萬曆四七年(一六一九),其教派繼承人王好賢(王森第三子)、山東之徐鴻儒,景州于弘志密約於天啟二年(一六二二)八月中同時 舉兵,惟徐鴻儒因故於五月先期舉兵,于弘志繼踵於六月起兵據武邑白家屯,欲取景州以應鴻儒,結局雙雙被捕正法,同年十月亂事平定,十一、十二月明廷獻俘奏 凱、敘平妖功;王好賢則逃亡,至天啟三年十二月才於揚州被捕。是以《明史紀事本末》本卷之中,敘述平定徐鴻儒、王好賢、于弘志之亂始末,卷名即為〈平徐鴻 儒.附王好賢、于弘志〉。王好賢為王森之子,在教中地位崇高,徐鴻儒則實際領導舉事,故而成為主角,于弘志起兵則如曇花一現,迅速為官軍所平定。清初查繼 佐《罪惟錄》對此有不同的看法。論曰:
賊鴻儒為王好賢經營二十餘年,而好賢名不彰,夫為賊求知名亦不易哉!嗟,知名賊亦似有福在矣。以賊名究不名賊,又不入此例。梁家樓彷彿《水滸》演義,以彷彿學為賊,知名,更一奇哉。[I]
叛逆列傳中,作徐鴻儒、王好賢、劉永明合傳,于弘志則被劉永明取代,可知查繼佐之見解,實獨樹一格。
概觀《明史紀事本末》史論「谷應泰曰」之後,與本末所敘主題,頗為符合,針對〈平徐鴻儒〉一事進行評論。本篇之史論是針對平定徐鴻儒的弭亂過程,說明內憂雖小,但是絕對不容忽視之,對明朝衰亡深切痛惜之。通讀全篇史論,起承轉合,相當完備,疑其出自蔣棻代作。
二.史源推估
1.初讀《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平徐鴻儒〉文字內容,實與《明實錄》、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以及談遷《國榷》等編年體史料,較為接近,尤其是與後者有許多地方行文頗為神似。唯部分文句,在《明史紀事本末》之中,提及徐鴻儒 黨羽的名號,較《國榷》、《明熹宗實錄》稍詳;按《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平徐鴻儒〉此卷之全文相當簡要,推考本卷之史源或編撰過程,似乎無須參閱《明熹 宗實錄》即可完卷,倒是參考《兩朝從信錄》、《國榷》可能性較高。
2.再者,個人曾粗略檢閱相關撫按大臣(如趙彥、張鳳翔、朱燮元、李邦華、馮嘉會、岳和聲、徐從治等人)奏議類(內含平妖奏報、招降供狀)文書,有感此類官方文書,相關記載非常豐富,堪稱研究有關明末白蓮教、無為教、徐鴻儒之亂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史料。[II]但 以此篇〈平徐鴻儒〉之史源而論,該書之編纂者似乎未能充分加以掌握與利用之。倒是明遺民張岱傳、談遷傳中,都曾經提到清朝初葉,他們在編撰《石匱書後 集》、《國榷》的過程中,編寫崇禎朝史事,均曾參考利用到邸報一類的史料。此卷〈平徐鴻儒〉文字與《國榷》之編年紀事,實有大同小異之處,甚至多處連錯 字、人名也相仿,兩者參考的史料來源很類似,已知谷應泰對於明末史料蒐集頗全,是以推測〈平徐鴻儒〉卷,也有可能是參閱了當時的邸報之類史料完成的。
3.此外,就《明史紀事本末》的內容結構來看,實含「本末」與「史論」兩 部分。其中《明史紀事本末》之「本末」部分,一如編年體,行文方式宛似大政纂要、通紀輯要之作。如前所述,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此卷,或許參考沈國元 《兩朝從信錄》,以及談遷《國榷》等書,摘引成篇,亦不無可能。至於「史論」部分,清人已曾言及聘人代作云云。筆者前曾懷疑主要為明遺民蔣棻所代筆,蔣棻 《明史紀事》一書,則係「史鈔」、「史論」之屬,抄撮舊史典故,可顯經綸滿腹,或課子弟頌讀,有益鍛鍊文筆。倘若蔣棻為谷應泰後生晚輩,至乾隆年間,發現 《明史紀事本末》「谷應泰論曰」典雅詳瞻,提筆抄錄珍藏,自有可能。但是「谷應泰論曰」與一般史書論贊風格不同,大多數篇幅駢散並用,屬於長篇之作。芻論 以蔣棻與張溥、陳子龍、吳偉業等為同時代人物,前於谷應泰,可能就是谷應泰曾聘請的幕後高手。
綜合以上所論,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告成於清順治十五年(一六五 八)左右,其中〈平徐鴻儒〉被列為卷七十。自卷六十八〈三案〉、卷六十九〈平奢安〉、其後為卷七十一〈魏忠賢亂政〉亦皆為天啟朝大事。但是遼東之事、毛文 龍、熊廷弼、袁崇煥,與清人有關事蹟,則未收入啟禎兩朝諸卷之列,足見谷應泰等人對於《明史紀事本末》末尾數卷之編選,非常用心。
今日學界對於這部備上預覽的史著之成書過程,多認為谷應泰編纂時,曾 經找了許多人幫忙協助,由本卷「觀微知著」看來,這篇有關平徐鴻儒本末,實亦可得其明徵。當然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或「以偏蓋全」之失,諸多未及探討的層 面,或係發現推論有所偏誤,容待日後繼續加以深究或改訂。
* 全文參見: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典籍研讀會,九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研討室,典籍研讀會研讀文稿。?
[I] 《罪惟錄》列傳卷31〈叛逆列傳.徐鴻儒、王好賢、劉永明傳〉,頁2696。
[II] 知見舉凡:趙彥《平妖奏議》4 卷、王一中《平妖集》(後改名《靖匪錄》)2卷、徐從治《平妖紀事》、《明清史料》有王從義題本等平山東徐鴻儒之亂的撫按官員奏疏,可明其始末;岳和聲 《餐微子集》5卷、《擒妖始末》2卷,對王好賢的逃逸與捕獲有其說法;保定巡撫張鳳翔《撫畿疏草》、天津巡撫李邦華《撫津疏草》對於蕩平于弘志等亂事,留 下許多奏疏;又如朱燮元《督蜀疏草》等奏疏,如前引所述,對於了解四川白蓮教相應起事,亦有疏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