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紀要

  2025年9月19日,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中國明代研究學會聯合主辦之學術研討會「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在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116會議室舉行。首先由暨大歷史系唐立宗教授進行開幕致詞,提及此次會議的舉辦旨在以感恩與學術交流的方式,回饋濱島敦俊教授在臺任教逾十五年來的深耕貢獻。

  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大阪大學文學部名譽教授濱島敦俊先生擔任專題演講嘉賓,演講題目為〈明代江南的優免與竿牘〉,由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生李侑儒翻譯。演講由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大木康先生主持。大木教授於開場時簡述其自碩士班時期即與濱島教授相識,並高度肯定其長年於明代研究領域之深厚造詣。

  濱島教授於演講中不吝分享其學術歷程,指出其早年學習過程中,不少師友都受到史達林史觀、講座派的影響,而他本人則在1970年代成功脫離這侷限理論。其研究專注於明代江南地區,尤以鄉紳階層與均田均役制度為核心議題,並以「鄉紳」、「優免」作為分析支點。濱島教授指出,江南地區鄉紳享有優免特權已成普遍現象,然仍有兩項關鍵問題值得深入探討:(一)優免制度之起源時點;(二)鄉紳向地方官申請優免之具體程序。其透過刊行史料進行推論,認為鄉紳會以書信文書(即「竿牘」)向官府遞交申請。

  下午場次為論文發表會,由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理事長、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秀芬教授主持。首位發表人為閩南師範大學歷史地理學院助理教授劉伊芳,其為濱島敦俊教授在臺灣指導之首位碩士生,於發表前特別致謝濱島教授多年來的栽培。劉伊芳以〈明代漳平立縣與太常陳氏家族的興起〉為題,探討成化年間朝廷析原龍巖縣九龍鄉部分轄區,設置漳平縣之歷史背景,指出此舉反映出明王朝鞏固地方統治之政策意圖。其研究結合戴時宗〈開建縣治記〉、陳氏族譜等地方文獻,論證地方家族透過參與新縣建設、協助縣城規劃等方式,逐步取得地方話語權,與朝廷形成合作關係,達成共治局面。其中,平和太常陳氏家族尤為突出,標誌著以家族精英為核心之新地方秩序的逐漸成形。與談人曾美芳博士則提出建議,認為可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仕紳與官府合作的模式,並觀察地方小型家族如何在特定條件下成功抗衡如太常陳氏般的強勢家族,以豐富地方社會權力結構之研究視野。

  第二位發表人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研究員陳怡行博士,發表題目為〈從明清福州的方志輿圖看官方視野的城與鄉〉。陳博士於發表初始,感謝濱島敦俊教授在史料解讀方面的引領啟發,認為其學術訓練受益終身。陳博士首先釐清方志編纂的動機用途,並以《福州府志》所載輿圖為研究主軸,探討其中城市與鄉村空間的呈現方式。進一步援引17世紀荷蘭人繪製之福州城南鳥瞰圖,與方志輿圖進行對照,指出兩者在城市描繪上的差異,反映出中西方對「城市」概念的根本分歧。在方志輿圖中,福州的城市空間被限定於城牆之內,城牆外之市街未納入官方視野,鄉村則更被排除於城市定義之外。此一空間界定顯示,官方視野不僅區分城市與鄉村,亦以城牆作為城市內外的分界線,形成明確的空間層級。與談人元培科技大學宋惠中助理教授回應指出,輿圖方志確實可作為官員與地方仕紳理解城鄉空間的重要參考,因其所關注者即為治理和管理之對象。然而,他亦提出疑問:在部分州縣未設城牆的情況下,城鄉之間的空間區分應如何界定?此一問題有助於進一步思考官方視野與地方實況之間的落差和調適。

  第三位發表人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吳景傑助理教授,報告題目為〈清代重慶的下力活生與丐頭的取保程序〉。吳教授亦曾受濱島敦俊教授指導,長期關注法制史相關課題。其研究以《巴縣檔案》為主要史料,聚焦於清代重慶地區的下力者群體。吳教授指出,檔案中出現一群自稱「平日下力活生」者,為從事搬運、勞動等工作的底層民眾。當此類人群因犯罪遭羈押,並因病需出外就醫時,原應由地保或基層組織負責擔保取保,然在晚清重慶,實際執行者卻為丐頭。隨時間推移,取保事務逐漸集中於李春芳一人手中,其於道光晚期開始承擔此責,至同治年間更成為唯一以丐頭身分進行取保者。與談人吳大昕博士回應指出,「下力活生」者應視為一種人群而非固定群體。至於乞丐的分類及社會角色,則可參考《清稗類鈔》所載相關記述。

  在三場論文發表結束後,學會理事長、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秀芬教授進行總結。她指出,本次論文發表具有鮮明特色,無論主講人或與談人,皆和濱島敦俊教授於政治大學、暨南國際大學及臺灣師範大學之教學與指導歷程密切相關,充分展現濱島教授在臺灣學界深厚影響及學術傳承。陳教授亦期許三位報告人能在會後進一步修訂論文內容,考慮投稿至《明代研究》期刊,並鼓勵參與預定於明年年初舉行之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年會,以持續推動明清研究領域之深化交流。

  研討會最後進行綜合座談,與談者包括濱島敦俊教授,以及王鴻泰、李廣健、林偉盛、佐藤仁史、李侑儒等學者。座談中,與會者就各地史學界對於社會史研究的理路進程進行交流討論,普遍認為隨著時代演進,歷史學研究領域日益多元,方法和視角亦持續擴展。然而,眾人亦強調,無論研究趨勢如何變化,若缺乏如濱島教授般對史料的嚴謹解讀與深度思考,在人工智慧時代的衝擊下,歷史學研究可能面臨嚴峻挑戰。現任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來自一橋大學的佐藤仁史教授,特別肯定濱島教授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並推崇其《總管信仰》一書所提出的整體研究框架,認為其深度、廣度幾近無可取代。

  濱島教授則於座談中再次回顧其學思歷程,感念恩師西嶋定生教授的提攜教誨,並細數小山正明、田中正俊、重田德、佐伯有一等多位師長對其學術發展的深遠影響。他特別提及1978年京都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舉辦之研討會,使其得以以開發史視角重新觀察江南水利問題,並撰寫〈土地開發與客商活動〉一文,獲徐泓教授推薦參加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並宣讀論文。此段經歷,亦象徵其正式告別史達林史觀,開展更具多元實證的研究。

  本次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從整體活動安排與論文內容可見,研討主題聚焦於四個核心面向:明清時期的官方治理與地方社會互動、邊界地區的社會整合、城鄉關係的變遷,以及司法制度與社會保障機制。濱島敦俊教授在臺執教期間,培育出一批具備紮實史料素養與問題意識的研究人才。會後亦有一段溫馨插曲:濱島教授特別頒發「咖哩博士學位證書」,象徵其在臺灣不僅致力於學術傳承,亦以其拿手的咖哩料理廣結師生情誼,讓「濱島咖哩」成為學界口耳相傳的美食文化。

「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活動集錦

圖庫

這個圖庫包含 6 張圖片

  以下為「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活動集錦

「跨域對話: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議程與報名

 

學術座談會詳參網站:
https://cnhis.ncnu.edu.tw/p/406-1029-29464,r673.php?Lang=zh-tw

學術座談會相關資訊:
1.時間:2025年 09 月 19 日(週五)10:00-16:50
2.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116會議室
3.主辦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4.會議議程:請參考官網及附件(明清地域社會與地方治理議程.pdf
5.會議報名連結:https://pse.is/82uab5

《明代研究》第四十三期

《明代研究》第四十三期

專論
張藝曦 舒曰敬與《皇明豫章詩選》:明末江西詩壇的分歧與轉向(電子全文)
沈玉慧 1530年代以前朝鮮王朝對琉交鄰政策再考(電子全文)
劉小龍 明代科舉中的罰科及其影響(電子全文)
楊正顯 無罪而罰:明代反藩後人朱多的情感交織(電子全文)

民國一一三年十二月

※電子全文可至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TACI 臺灣引文資料庫臺灣人社百刊Taiwan Journals Search月旦知識庫HyRead 台灣全文資料庫下載。

《明代研究》第四十二期 紀念呂士朋教授專號

《明代研究》第四十二期 紀念呂士朋教授專號

專論
江昱緯 女冠與賢媛──盧眉娘故事之傳衍與傳記書寫(電子全文)
胡森豪 明代河南漕糧交兌點的地理空間變換與腹地中心的構建(電子全文)
黃粲茗 明代馴象衛建置辨析(電子全文)
特稿
徐 泓 聖明極盛之世?:明代的歷史地位續論(電子全文)
張哲郎 追憶本會創會會長呂公士朋教授(電子全文)
張建俅 懷念呂老師(電子全文)
編輯部 呂士朋教授著作目錄
學訊
劉伊芳 2023年臺灣明代研究論著目錄
劉伊芳 111學年度臺灣明代研究學位論文目錄
劉伊芳 111學年度臺灣明代研究博士論文摘要

民國一一三年六月

※電子全文可至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TACI 臺灣引文資料庫臺灣人社百刊Taiwan Journals Search月旦知識庫HyRead 台灣全文資料庫下載。

【活動轉知】重返江南──明清交替時期的民眾與社會國際學術座談會

學術座談會詳參網站:
https://history.thu.edu.tw/zh-tw/seminar/detail.php?id=1006

學術座談會相關資訊:
1.時間:2025年4月17日(四)下午、4月18日(五)上午
2.地點: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321展學廳
3.主辦單位: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4.協辦單位:東海大學研發處、文學院、中國文學系、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5.會議議程:請參考官網為準
6.報名網址:https://ithu.tw/2025history
(因場地座位有限,人數限25位)
7.視訊網址:https://meet.google.com/aiq-ptfc-mvd

【研討會徵稿轉知】「202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徵求論文啟事」

學術研討會徵稿資訊詳參網站:
https://mingching.sinica.edu.tw/News_Detail/5848

學術研討會徵稿相關資訊:
1.徵求論文、投稿需知、注意事項詳參活動網頁
2.重要時程
報名截止日:2025年5月1日
入選論文組/個別論文公告日:2025年6月30日
論文繳交截止日:2025年11月10日
活動日期:2025年12月10-2025年12月12日
3.報名網址:https://mingqing.sinica.edu.tw/MCSeminar/activity.aspx
論文組(網址
個別論文(網址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25年年會(第十五屆第一次)」紀要

  2025年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年會於1月18日在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行。本次年會以陳秀芬理事長於開幕後進行2024年會務報告,講述明代研究2024年舉辦學會演講活動以及期刊發行情況。接著進行明史新秀論文發表會,分別由四位青年學者發表個別研究成果,以明帝國的邊疆治理、族群政策、修史制度及宗室管理等議題為核心,展示明代多元面向的統治策略及其所面臨的挑戰。

  第一位講者吳挺誌博士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歷史學系,目前在中研院史語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其主題為「王朝下的非漢民戶:明帝國西北平涼的蒙古戶及其生計」,該研究聚焦於明帝國西北平涼地區蒙古土達民戶的特殊治理策略及其生計情況。土達民戶作為特殊編戶群體,既不同於漢人民戶,也有別於軍戶,其在明廷統治框架下享有輕稅輕役的政策待遇,並被允許保留畜牧生活模式及武裝,以滿足帝國軍事需求。官方刻意將土達民戶安置於草場區域,避免與漢人共居,並鼓勵其延續傳統習俗與生計模式。然而1460年代由於鄂爾多斯蒙古人南遷掠奪,致使明廷緊縮對土達地區的控制,加諸食物缺乏的主要問題,導致土達民戶生計崩潰,最終引發滿四之亂。叛亂平定後,明廷採取多項措施加強對土達民戶的控制,包括提供糧食救濟、徵召其為民兵及義勇,並改變草場為農地以穩定生計。此揭示明帝國在多族群統治中如何平衡特殊政策與帝國需求,並展示自然環境與統治策略間的密切互動。學會理事長陳秀芬教授好奇本議題的對話對象,吳挺誌博士回應當時明廷介入維持非漢人族群的生計,此作法雖與清代類似,卻是基於不同理由。清代統治者可以說是為了維繫非漢民族的認同,明代統治者的舉動是為了保持武裝力量而非認同。今日學界相當重視元明清中的蒙元特性,而本議題正可展現漢人朝代與元清帝國政策雖動機上有所不同,卻採行相類似的做法。

  第二場演講主題為「地緣政治視角下的明代邊疆整治:以松潘為中心」,由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蕭子健主講,其研究以四川西北的松潘地區為例,剖析地緣因素對明代邊疆治理的影響。松潘地區地勢險峻,氣候嚴寒,自然環境限制了農耕與屯田發展,從而增加治理難度。明朝前期採取安撫政策,設立土司制度以實行間接統治;明中後期隨著西海蒙古勢力的南下,明廷逐漸轉向以征剿為主的政策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此外,明廷透過軍屯與民運等方式解決軍糧供應問題,但後勤補給的失效亦成為治理的重大挑戰之一。透過番夷治理、流官制度以及後勤管理因素探討,凸顯松潘的治理方針將針對此三項要素的發展而不斷進行動態調整。但地緣限制使得明廷始終難以鞏固對該地的長期控制,此展現地緣因素對邊疆治理的挑戰及其影響。何幸真博士好奇松潘與明廷的土貢實際情況,蕭子健指出明廷在資源足夠時候往往出手闊綽,但面臨資源較少的情形則會嚴格控制番族的人數,避免過多人進入北京領取懸賞,並且規定貢物不得濫竽充數。

  第三場演講者何幸真博士,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目前在中研院史語所做博士後研究。其演講主題為〈體制與成規:明代官僚系統下的修史活動〉,研究聚焦於明代官方修史制度的演變,探討翰林院與內閣在修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延伸的政治意涵。明代修史活動由翰林院主導,然亦與內閣有密切關係。在成祖、仁宗與宣宗的政治規劃下,閣院發展使修史逐漸形成制度化的修纂程序,並具備官員升遷的功用和反映政治局勢的面向。例如正德年間焦芳附劉瑾入總裁,其藉安插親信或施壓修史,卻引發翰林官員的抵制,顯示修史活動不僅反映了政治權力的運作,也體現制度與時局的互動。館閣體制的發展與修史成規的改變密不可分,此後進而影響官方修纂論述的建立。此揭示明代修史制度的規範化,以及在不同皇帝當朝時潛藏的政治作用開始發酵,從而陸續產生官方修史制度層面的變化與影響。上海交通大學邱澎生教授提出,翰林院的介入應當會改變修史的歷史意識,詢問是否有注意到相關的記載?何幸真博士回答官方修史包括國朝史跟通鑑類史書,因為範圍廣泛,所以傾向國朝史的論述,故演講集中討論當代政治問題。儘管翰林院史觀在書面上看似表現相對保守、中規中矩,但館閣閣臣與翰林官員的個人史觀卻是因人而異的情形。

  第四場演講主題為「冒亂宗支:明代宗室的非婚生子女問題」,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廖子萱主講。本演講以成化至嘉靖年間為斷限,探討明代宗室非婚生子女的管理問題,因宗支正統性問題對國家財政所造成的影響。宗室非婚生子女多因擅自成婚、濫收妾媵或通姦亂倫產生,導致宗祿分配與宗支管理的混亂。明廷通過奏報程序及宗藩條例等方式,規範非婚生子女的待遇,例如減少其口糧額度、禁止請封等,但實際執行效果有限。萬曆年間,宗室冒名與奏報延誤問題仍然普遍,進一步加重國庫負擔。而非婚生子女問題反映著宗室管理制度的矛盾性,朝廷一方面試圖通過條例加強管控,另一方面因皇帝的親情立場而常頒布赦免,導致種種宗室問題難以徹底解決。講者試圖藉由制度發展及實際運行的角度,展現明廷在宗室管理中的挑戰與困境。東海大學歷史系吳靜芳教授詢問如果父親皆為宗室,血統混亂一說為何成立?廖子萱解釋因明代皇明祖訓規定的合法子嗣中母方應屬良家女子,但非婚生子女如花生與爛妾往往非良家婦女,故才有血統混亂一說。

  本次年會的四場演講從多角度解析明代的統治策略與社會運作,揭示了明帝國在多族群、多地域背景下的治理挑戰與應對策略,為明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啟發與深刻見解。四場演講結束後,以明代書法藏品聞名的「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由何明慶先生代表蒞臨向來賓宣傳,「何創時雲端博物館」最近完成設置並上線,對明代書法史料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上網參閱。至此本次研究論壇完滿結束,在場學人亦於會後交流過程中獲益良多。

撰稿人:簡瑞瑩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25年年會(第十五屆第一次)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目前預訂於1月18日(星期六) 下午13:00整,於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A904會議教室)召開第十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除近一年來的會務報告外,也將舉辦「新秀論文發表會」,邀請四位青年學者發表研究成果。精彩可期,祈請 台端共襄盛舉,切磋指教。

時間:民國114年1月18日(星期六) 13:00-16:5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A904 會議教室)
地址:106 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主辦單位: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2025年會暨新秀論文發表會議程(點此下載議程PDF)

時間

事項說明

13:00-13:10

報到(含繳交年費)

13:10-13:30

陳秀芬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理事長

2024年會務報告

青年學者論文發表會

發表人

報告題目

13:30-14:00

吳挺誌
賓州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

王朝下的非漢民戶:
明帝國西北平涼的蒙古戶及其生計(摘要下載

14:00-14:30

蕭子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

地緣政治視角下的
明代邊疆整治:以松潘為中心
摘要下載

14:30-14:50

綜合討論

14:50-15:30

茶敘

15:30-16:00

何幸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

體制與成規:
明代官僚系統下的修史活動
摘要下載

16:00-16:30

廖子萱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博士生

冒亂宗支:
明代宗室的非婚生子女問題
摘要下載

16:30-16:50

綜合討論

※青年學者論文報告,每人發表 30 分鐘,綜合討論 10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