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herine Carlitz(柯麗德)教授「可靠的材料在那裡?歸有光、張貞女和其他」

演講人: Katherine Carlitz(柯麗德)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主題:可靠的材料在那裡?歸有光、張貞女和其他
主持人: 王鴻泰教授
時間: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
地點: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由相關史料反思明清的社會與身份感覺

岸本美緒

時間:民國92年8月23日星期六下午2:30-5:00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勤大樓四樓歷史系會議室
參與人:王德毅、王鴻泰、朱鴻、文仲瑄、何淑宜、呂士朋、宋惠中、吳大昕、巫仁恕、林麗月、邱仲麟、邱澎生、尤淑君、徐泓、張璉、張哲郎、陳怡行、陳啟鍾、鄭樑生、賴惠敏、吳正龍、張皓政、張繼瑩、謝崇熙、唐立宗、吳惠雯、林修合、陳怡行、翁建鍾

1.中國身份制度史的幾箇側面 

  • 「官-民」「士-庶」
  • 「主-僕」「家長-雇工人」「主-佃」
  • 「良-賤」
    • *日本江戶時代的身份制度「武士」「百姓(農民)」「町人(工商)」
    •  法國“舊制度”時代的身份制度「神職」「貴族」「平民」
  • 等級與身份/世襲團體與個人
    • 怎樣了解中國身份制度的全體結構? 以明清時代的“賤”的感覺為切入點

繼續閱讀

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 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

大澤顯浩 OSAWA Akihiro*

(本文因早期Big5編碼轉換問題,部分文字無法顯示,請讀者參閱〈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明代研究通訊》,第5期11-33頁。)

前言

闡明「二十四孝」的形成是一種揭開中國民俗性心態的問題。其整個過程有很多因素,例如有關宗族倫理的因素,儒教、佛教、道教等宗教性的因素,還有以母子結合的強固性代表的心理性的因素。透過這些因素,中國人一直認?孝道就是穩定社會和保障秩序最重要力量。

關於「二十四孝」的由來存在許多?法,現存「二十四孝」直接的藍本,應該是元末人郭居敬編纂的《二十四孝詩選》。日本書誌學專家川?一馬介紹《二十四孝詩選》(日本室町中期抄本)時,提到《續文獻通考》,認為《二十四孝詩選》是郭居敬所作。 [1]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一,節義考,孝子云: 繼續閱讀

朱元璋政權宗教政策小考

濱島敦俊教授(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1. 導言
    1. 目標 從宗教政策來看朱元璋政權的性質問題
    2. 研究史
      1. 政權性質問題、白蓮教以外
    3. 問題和倡議
      1. 朱元璋研究的陷阱 全部歸納朱元璋這一個人物
        1. 需要考慮和元朝的關係:從明朝開始的呢?還是前代已經有,留下到明代的呢?例如生員制度、里甲制度
        2. 需要分析決策過程:某一個政策、制度,從朱元璋本人的意志出來的呢?還是有些官僚提議的呢?
        3. 應該重視地域性
  2. 朱元璋集團、政權的性質問題
    1. 農民政權?
      1. 朱元璋本人 是不是白蓮教徒
      2. 朱元璋集團 農民集團說 地主集團說 農民集團蛻變地主集團說
      3. 蛻變地主集團
    2. 政權的經濟基礎和性質
      1. 不是農民集團,況且怎麼會是農民政權?沒有改變土地所有權的事,看做“農民政權”的大陸學者,把在成為無人地區的華北東部實施的分配土地、強制,移民政策誤會好像一種土地改革。
    3. 江南正宗士大夫的參與
  3. 改正「胡俗」
    1. 禮制和王朝
    2. 禮官
    3. 建立王朝前
    4. 即位
    5. 祭祀體系
  4. 城隍廟和城隍壇
    1. 研究史
    2. 簡史
    3. 典制化—「二年新制」和兩種城隍,「二年新制」(奇怪,另外有城隍)
    4. 徹底的改革—三年改制
    5. 鄉村的祭祀
  5. 為甚麼出現這類不符合現實的制度?
    1. 先行研究的欠陷
    2. 朱元璋其人的宗教觀念
    3. 政權內部的對立
    4. 實現了嗎?連地方官也無視三年改制
  6. 結論
    1. 明朝在草創時期制訂的禮制之觀念性,及它的由來

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

邱仲麟*

前言

姚旅所撰《露書》,以往學者提及者不多。謝國楨先生在四十年前(1960年)所著的《明清筆記叢談》中,曾對《露書》予以簡要介紹。書中認為該書各篇中,「以風篇、錯篇記當時的事實,最為詳核。」又云:「他曾遊歷京洛,北上太原、洪洞、大同,南涉嶺海,還到過雲南。所經過的地方,人情風俗,節候風氣,戲劇樂舞,都有所記述。還記載了些朝鮮、琉球、越南諸國及西南少數民族的習慣;以及西洋利瑪竇等人東來的事蹟。」謝先生認為其中有很多可採的資料,例如有關樂器各條,「很可供音樂家的參考。」書中所記的雲南火把節的資料,「也有其參考價值。」另外,謝先生又舉到書中所記關於歐州人東來的事蹟,以及煙草傳入中國的事實,都是不錯的史料。 [1]

昔日讀謝國楨先生書中此段記述時,遍查臺灣各圖書館,均未見收藏該書,深以未能通讀全書為憾。五年前,《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刊行,於該叢書子部中見《露書》, [2] 惜以正撰寫博士論文,未能細讀。近日細讀此書,殊覺當中所載,誠如謝國楨先生所言,極富史料價值,爰是將書中關於明代社會經濟方面之史料,予以進一步介紹,以為明代研究之助。 繼續閱讀

「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限制? 黃仁宇大歷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政府

邱澎生(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2001年元月)*
(本文修改後,發表於《台大歷史學報》26期)

(一)「數目字管理」中的經濟、法律與文
(二)「數目字管理」的洞見與限制
徵引書目

大歷史觀」(macro-history)、「數目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是黃仁宇先生成學以來所極力宣揚的史學概念,前者是這種史學概念的統稱,後者則是這種史學概念的實際操演。何謂「大歷史的觀點」?黃先生直指稱是:「即是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1] 所謂「技術上的角度」,則正是他強調的「數目字管理」概念: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現代化的社會,它能夠將整個的社會以數目字管理。因之社會裏的成員,變成了很多能相互更換(interchangeable) 的零件;更因之社會上的分工可以繁複。法律既以私人財產權之不可侵犯作宗旨,也能同樣以數目字上加減乘除的方式,將權利與義務,分割歸併,來支持這樣的分工合作。這在推進科技的發展中,產生了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條件……以農業組織作國家基幹,注重凡事維持舊有的均衡;以商業組織作國家基幹,則注重加速交換 (exchange)。時代愈進化,後者愈能掌握科技,而前者的弱點更為暴露,其國民對其政府之無能益抱不滿。 [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