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夫馬進教授(日本京都大學)
主 題:冊封.通信.杜絕:1609年日本併合琉球以後,中國、朝鮮、琉球、日本的國際結構
主持人:王鴻泰教授
翻 譯:廖肇亨研究員(中研院文哲所)
時 間:2008年8月15日(星期五)下午15:00-17:00
地 點: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分類彙整: 專題演講
Katherine Carlitz(柯麗德)教授「可靠的材料在那裡?歸有光、張貞女和其他」
演講人: Katherine Carlitz(柯麗德)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主題:可靠的材料在那裡?歸有光、張貞女和其他
主持人: 王鴻泰教授
時間: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
地點: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民國96年度所有活動集錦
圖庫
民國95年劉志偉教授演講活動集錦
圖庫
由相關史料反思明清的社會與身份感覺
岸本美緒
時間:民國92年8月23日星期六下午2:30-5:00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勤大樓四樓歷史系會議室
參與人:王德毅、王鴻泰、朱鴻、文仲瑄、何淑宜、呂士朋、宋惠中、吳大昕、巫仁恕、林麗月、邱仲麟、邱澎生、尤淑君、徐泓、張璉、張哲郎、陳怡行、陳啟鍾、鄭樑生、賴惠敏、吳正龍、張皓政、張繼瑩、謝崇熙、唐立宗、吳惠雯、林修合、陳怡行、翁建鍾
1.中國身份制度史的幾箇側面
- 「官-民」「士-庶」
- 「主-僕」「家長-雇工人」「主-佃」
- 「良-賤」
- *日本江戶時代的身份制度「武士」「百姓(農民)」「町人(工商)」
- 法國“舊制度”時代的身份制度「神職」「貴族」「平民」
- 等級與身份/世襲團體與個人
- 怎樣了解中國身份制度的全體結構? 以明清時代的“賤”的感覺為切入點
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 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
大澤顯浩 OSAWA Akihiro*
(本文因早期Big5編碼轉換問題,部分文字無法顯示,請讀者參閱〈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發展〉,《明代研究通訊》,第5期11-33頁。)
前言
闡明「二十四孝」的形成是一種揭開中國民俗性心態的問題。其整個過程有很多因素,例如有關宗族倫理的因素,儒教、佛教、道教等宗教性的因素,還有以母子結合的強固性代表的心理性的因素。透過這些因素,中國人一直認?孝道就是穩定社會和保障秩序最重要力量。
關於「二十四孝」的由來存在許多?法,現存「二十四孝」直接的藍本,應該是元末人郭居敬編纂的《二十四孝詩選》。日本書誌學專家川?一馬介紹《二十四孝詩選》(日本室町中期抄本)時,提到《續文獻通考》,認為《二十四孝詩選》是郭居敬所作。 [1] 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一,節義考,孝子云: 閱讀全文
朱元璋政權宗教政策小考
濱島敦俊教授(國立國際暨南大學歷史學系)
- 導言
- 目標 從宗教政策來看朱元璋政權的性質問題
- 研究史
- 政權性質問題、白蓮教以外
- 問題和倡議
- 朱元璋研究的陷阱 全部歸納朱元璋這一個人物
- 需要考慮和元朝的關係:從明朝開始的呢?還是前代已經有,留下到明代的呢?例如生員制度、里甲制度
- 需要分析決策過程:某一個政策、制度,從朱元璋本人的意志出來的呢?還是有些官僚提議的呢?
- 應該重視地域性
- 朱元璋研究的陷阱 全部歸納朱元璋這一個人物
- 朱元璋集團、政權的性質問題
- 農民政權?
- 朱元璋本人 是不是白蓮教徒
- 朱元璋集團 農民集團說 地主集團說 農民集團蛻變地主集團說
- 蛻變地主集團
- 政權的經濟基礎和性質
- 不是農民集團,況且怎麼會是農民政權?沒有改變土地所有權的事,看做“農民政權”的大陸學者,把在成為無人地區的華北東部實施的分配土地、強制,移民政策誤會好像一種土地改革。
- 江南正宗士大夫的參與
- 農民政權?
- 改正「胡俗」
- 禮制和王朝
- 禮官
- 建立王朝前
- 即位
- 祭祀體系
- 城隍廟和城隍壇
- 研究史
- 簡史
- 典制化—「二年新制」和兩種城隍,「二年新制」(奇怪,另外有城隍)
- 徹底的改革—三年改制
- 鄉村的祭祀
- 為甚麼出現這類不符合現實的制度?
- 先行研究的欠陷
- 朱元璋其人的宗教觀念
- 政權內部的對立
- 實現了嗎?連地方官也無視三年改制
- 結論
- 明朝在草創時期制訂的禮制之觀念性,及它的由來
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
邱仲麟*
前言
姚旅所撰《露書》,以往學者提及者不多。謝國楨先生在四十年前(1960年)所著的《明清筆記叢談》中,曾對《露書》予以簡要介紹。書中認為該書各篇中,「以風篇、錯篇記當時的事實,最為詳核。」又云:「他曾遊歷京洛,北上太原、洪洞、大同,南涉嶺海,還到過雲南。所經過的地方,人情風俗,節候風氣,戲劇樂舞,都有所記述。還記載了些朝鮮、琉球、越南諸國及西南少數民族的習慣;以及西洋利瑪竇等人東來的事蹟。」謝先生認為其中有很多可採的資料,例如有關樂器各條,「很可供音樂家的參考。」書中所記的雲南火把節的資料,「也有其參考價值。」另外,謝先生又舉到書中所記關於歐州人東來的事蹟,以及煙草傳入中國的事實,都是不錯的史料。 [1]
昔日讀謝國楨先生書中此段記述時,遍查臺灣各圖書館,均未見收藏該書,深以未能通讀全書為憾。五年前,《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刊行,於該叢書子部中見《露書》, [2] 惜以正撰寫博士論文,未能細讀。近日細讀此書,殊覺當中所載,誠如謝國楨先生所言,極富史料價值,爰是將書中關於明代社會經濟方面之史料,予以進一步介紹,以為明代研究之助。 閱讀全文
「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限制? 黃仁宇大歷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政府
邱澎生(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2001年元月)*
(本文修改後,發表於《台大歷史學報》26期)
(一)「數目字管理」中的經濟、法律與文
(二)「數目字管理」的洞見與限制
徵引書目
大歷史觀」(macro-history)、「數目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是黃仁宇先生成學以來所極力宣揚的史學概念,前者是這種史學概念的統稱,後者則是這種史學概念的實際操演。何謂「大歷史的觀點」?黃先生直指稱是:「即是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1] 所謂「技術上的角度」,則正是他強調的「數目字管理」概念: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現代化的社會,它能夠將整個的社會以數目字管理。因之社會裏的成員,變成了很多能相互更換(interchangeable) 的零件;更因之社會上的分工可以繁複。法律既以私人財產權之不可侵犯作宗旨,也能同樣以數目字上加減乘除的方式,將權利與義務,分割歸併,來支持這樣的分工合作。這在推進科技的發展中,產生了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條件……以農業組織作國家基幹,注重凡事維持舊有的均衡;以商業組織作國家基幹,則注重加速交換 (exchange)。時代愈進化,後者愈能掌握科技,而前者的弱點更為暴露,其國民對其政府之無能益抱不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