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 Katherine Carlitz(柯麗德)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主題:可靠的材料在那裡?歸有光、張貞女和其他
主持人: 王鴻泰教授
時間: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
地點: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Katherine Carlitz(柯麗德)教授「可靠的材料在那裡?歸有光、張貞女和其他」
回覆
演講人: Katherine Carlitz(柯麗德)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
主題:可靠的材料在那裡?歸有光、張貞女和其他
主持人: 王鴻泰教授
時間: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
地點: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勤大樓四樓)
《明代研究》第十期
特稿 | |
邱仲麟 吳大昕 |
鄭樑生教授的生平與為學 |
論著 | |
邱仲麟 | 黑夜與妖眚:明代社會的物怪恐慌 |
王鴻泰 | 世俗空間與大眾廣場:明清城市中的寺廟空間與公眾生活 |
卜永堅 | 明代公共資本市場的興滅:以兩淮鹽引為中心 |
張瑞威 | 一條鞭法的開端:論明憲宗一朝的貨幣政策 |
何淑宜 | 一體之心,不容自已:王學士人對祭祖禮的闡釋與祠堂建設 |
研究與討論 | |
唐立宗 | 明代福建製鐵業發展的再思考 |
書評 | |
張哲郎 | 評呂士朋《明代史》 |
甘利弘樹 | 介紹森正夫《森正夫明清史論集》 |
呂妙芬 | 評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 |
學訊 | |
編輯部 | 台灣地區明代研究論著 |
宋惠中 | 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紀實 |
編輯部 | 《山根幸夫教授追悼記念論叢–明代中國の歷史的位相》目錄 |
二○○七年十二月
※電子全文可至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Airiti Library 華藝線上圖書館、TACI 臺灣引文資料庫、臺灣人社百刊Taiwan Journals Search、月旦知識庫、HyRead 台灣全文資料庫下載。
時間:民國94年2月26日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10樓視聽教育館
序次 | 時間 | 內容說明 |
會員報到 | 0900-0930 | 繳交年費及領取資料 |
開幕典禮 | 0930-0940 | 理事長朱鴻致詞 |
專題演講 | 0940-1040 | 王鴻泰:「文人雅士──明清士人生活與文人文化」 |
中場休息 | 1040-1100 | 享用茶點 |
論文宣讀 | 1100-1200 | 宋惠中:「明清閩浙贛交界地區的作物分布與輪作制度」 |
午餐時間 | 1200-1330 | 敬備餐盒請大家享用 |
論文宣讀 | 1330-1430 | 郭忠豪:「魚中貴品:明清江南鰣魚的『食』與『用』的文化」 |
會務報告 | 1430-1500 | 秘書長邱仲麟報告 |
議案討論 | 1500-1600 | 理事長朱鴻主持 |
閉幕散會 | 1600 | 恭祝大家新春快樂、新年健康愉快 |
時間:民國91年12月29日(星期日)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10樓視聽教育館
議題:
序次 | 時間 | 內容說明 | |
報到 | 8:50-9:10 | ||
會務報告 | 9:10-10:00 | 林麗月理事長 巫仁恕秘書長 |
|
開幕式 | 10:20-10:30 | 呂士朋教授主持 | |
報告 | 10:30-12:15 | 《明史紀事本末》研讀報告 | 備 註 |
主持人:張哲郎教授 報告人:邱炫煜、 巫仁恕、 鄭永昌、宋惠中、 衣若蘭、何淑宜、唐立宗 |
報告人時間每位十至十五分 | ||
午餐時間 | 12:15-1:30 | 敬備餐盒請大家享用 | |
報告 | 1:30-3:00 | 《明史紀事本末》綜合研討 | 討論綱要 |
主持人:徐泓教授 引言人:徐泓教授、 邱炫煜教授 討論人:吳振漢教授、 王鴻泰教授、朱鴻教授、 林麗月教授 |
1.成書背景、作者與編輯群之分析 2.選題、編輯與選材的原則 3.史源之比較 4.史論與史事的對應 |
||
中場休息 | 3:00-3:20 | 茶敘 | |
討論事項與 臨時動議 |
3:20-4:10 | 1.典籍研讀會讀本案 2.籌組參加第10屆國際明史學術研討會案 |
|
閉幕式 | 1650-1700 | 理事長林麗月理教授主持 |
※自本屆開始,年會不冠屆數,改以理監事屆數命名。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1998)六月二十一日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
內容:由徐泓理事長主持,並舉行「明代城市社會與文化」研討會,由巫仁恕、王鴻泰發表論文。
發表人 | 論文題目 | 所屬單位 |
巫仁恕 | 明末清初城市民變的集體行動模式及其影響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王鴻泰 | 從消費空間到空間消費──明清城市間的茶館與酒樓 | 臺灣大學歷史所 |
訊息出處:《明代研究通訊》第二期,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