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

邱仲麟*

前言

姚旅所撰《露書》,以往學者提及者不多。謝國楨先生在四十年前(1960年)所著的《明清筆記叢談》中,曾對《露書》予以簡要介紹。書中認為該書各篇中,「以風篇、錯篇記當時的事實,最為詳核。」又云:「他曾遊歷京洛,北上太原、洪洞、大同,南涉嶺海,還到過雲南。所經過的地方,人情風俗,節候風氣,戲劇樂舞,都有所記述。還記載了些朝鮮、琉球、越南諸國及西南少數民族的習慣;以及西洋利瑪竇等人東來的事蹟。」謝先生認為其中有很多可採的資料,例如有關樂器各條,「很可供音樂家的參考。」書中所記的雲南火把節的資料,「也有其參考價值。」另外,謝先生又舉到書中所記關於歐州人東來的事蹟,以及煙草傳入中國的事實,都是不錯的史料。 [1]

昔日讀謝國楨先生書中此段記述時,遍查臺灣各圖書館,均未見收藏該書,深以未能通讀全書為憾。五年前,《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刊行,於該叢書子部中見《露書》, [2] 惜以正撰寫博士論文,未能細讀。近日細讀此書,殊覺當中所載,誠如謝國楨先生所言,極富史料價值,爰是將書中關於明代社會經濟方面之史料,予以進一步介紹,以為明代研究之助。 閱讀全文

「數目字管理」是洞見或限制? 黃仁宇大歷史觀下的明清市場與政府

邱澎生(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2001年元月)*
(本文修改後,發表於《台大歷史學報》26期)

(一)「數目字管理」中的經濟、法律與文
(二)「數目字管理」的洞見與限制
徵引書目

大歷史觀」(macro-history)、「數目字管理」(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是黃仁宇先生成學以來所極力宣揚的史學概念,前者是這種史學概念的統稱,後者則是這種史學概念的實際操演。何謂「大歷史的觀點」?黃先生直指稱是:「即是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technica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1] 所謂「技術上的角度」,則正是他強調的「數目字管理」概念: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現代化的社會,它能夠將整個的社會以數目字管理。因之社會裏的成員,變成了很多能相互更換(interchangeable) 的零件;更因之社會上的分工可以繁複。法律既以私人財產權之不可侵犯作宗旨,也能同樣以數目字上加減乘除的方式,將權利與義務,分割歸併,來支持這樣的分工合作。這在推進科技的發展中,產生了一個無可比擬的優勢條件……以農業組織作國家基幹,注重凡事維持舊有的均衡;以商業組織作國家基幹,則注重加速交換 (exchange)。時代愈進化,後者愈能掌握科技,而前者的弱點更為暴露,其國民對其政府之無能益抱不滿。 [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