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研究論壇︰旅行、出版與情感書寫」紀要

紀要人:梁凱棋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於2024年12月6日,假政大公企中心,舉辦「明清史研究論壇︰旅行、出版與情感書寫」。陳秀芬理事長在開幕致詞時,介紹明代研究學會成立時的歷史,並提到本次研究論壇的演講主題,在過去受到的較少關注,故期望透過本次三場演講,提供不同的學術視野與觀點。

  第一位講者是來自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Upstate)、目前於中研院近史所訪問的林倩萱(Nicole Richardson)教授,主題為「死與少女︰明末降神會中之父親哀傷」。林教授透過研究明末一位退休士人葉紹袁在其女葉小鸞死後十年所舉行的降神會,探索晚明時期的父女情感和人間與靈界之間的溝通儀式。首先,林教授介紹葉紹袁的生平和家族成員,探討葉紹袁與其三女葉小鸞之間的父女情感,並說明葉紹袁在1636年集合妻女之作品所撰成的《午夢堂集》,為其了解葉家經歷之基礎。林教授接著介紹葉紹袁在《午夢堂集》裡的作品《窈聞》(1634)、《續窈聞》(1635)和《瓊花鏡》(1642),其中尤以《瓊花鏡》尤為重要,記錄了葉紹袁透過方士朱懋設置銅鏡,以召喚女兒葉小鸞的亡魂,且為葉小鸞留下畫像的過程。

  第二位講者是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賴信宏教授,主題為「偽托、彙編、重印:明末武林書坊出版下的文言小說」。首先,賴教授說明其研究主題是由魯迅批評《唐人說薈》誤人不淺的言論所發想,透過探討偽托、彙編和重印三個方面,去重新溯源文言小說的出版歷程。賴教授在說明偽托時,列出多個例子說明《唐人說薈》出版時出現偽脫、篡改原書和刪節等情況,而究其緣由,則可追溯至明朝時期問世的《古今說海》和《五朝小說》。之後,賴教授以晚明江南地區的出版變化為切入點,去講述各版彙編的情況,從中一窺當時湖州和杭州的書籍銷售模式和活動。他在調查後發現,「同板重印」現象可上溯至各個主要書坊和合作夥伴,而實際彙編者很可能是鮮為人知的心遠堂主事張遂辰,因其參與過許多書籍的校閱和編纂等出版活動。最後,賴教授重申「同板重印」的出現原因,用許多照片去比較「同板重印」的情況,說明此為武林書坊特有的商業行銷模式。

  第三位講者為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林侑毅教授,主題為「被誤用的朝鮮燕行文獻︰談燕行錄的生成過程與閱讀、再生產」。首先,林教授透過三份史料的內容對比,說明史料內容或會有虛假成份,故《燕行錄》雖稱為史料,但某種程度上也是被誇大的史料。林教授續解釋《燕行錄》的定義是指一連串的文獻,可分為私人文集、成卷和成冊的《燕行錄》,並說明《燕行錄》的研究發展歷程,從中整理出不少重要文獻,如《同文彙考》、《歐羅考》等。之後,林教授介紹燕行使節團成員及其任務,包括正使負責外交任務、通事負責沿途口譯,另有醫員、畫員隨行,等等。其中又以子弟軍官筆下的紀錄最為有趣,因其記載了朝鮮使節團與中國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另外,《燕行錄》的特色為次韻詩,可下分為同代次韻詩、隔代次韻詩和隔代異國次韻詩,乃前人與後人之間的文字交流與參考,因此林教授提醒在研究《燕行錄》時,不能只看單篇文獻,以免有斷章取義之虞。而漢文本及諺文本在經過重編、轉譯後,往往會造成內容上的差異,導致不同時代形成各式各樣的《燕行錄》,可能有不同的存在意義。最後,林教授介紹《燕行錄》中的航海圖,故《燕行錄》也存在與海洋史研究互動與對話的可能性。

  在提問環節中,陳秀芬教授希望了解葉紹袁為亡女留照是為了祭拜女兒,還是純粹為了慰藉個人思念之用?對此,林倩萱教授沒有確切答案,但推測葉紹袁可能是希望將女兒的畫像掛在家中牆上,以資留念。另外,針對林侑毅教授的題目,中研院近史所蕭琪博士好奇讓朝鮮婦女閱讀《燕行錄》的原因為何?林教授表示朝鮮的女性教育強調儒家綱常教化,但內容較單調。因此當家族男性經歷異國體驗返家後,常引起家中女性的好奇,故後來閱讀《燕行錄》,便漸融入朝鮮婦女教育之中。三場演講結束後,本次研究論壇完滿結束,在場學人亦於會後交流過程中獲益良多。